近日红启网,一张高考喜报引发关注。这份来自江西上饶余干中学的喜报这样表述:在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志愿的情况下,我校仍有3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正式录取。目前,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要求撤下喜报并整改。
这份喜报之所以引发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喜报中的内容暗含对部分高分学子未报清北名校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有网友表示,有政策明确规定,不允许发高考喜报,这份喜报涉嫌违规。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殊途同归。学校为什么希望高分学子报考清华北大?近年来,一所中学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日渐成为衡量该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清北率”成为一些学校、一些地方下大力气追求的“政绩”。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清北率”与教师的薪酬、评奖等事项挂钩,将优质教育资源向高分学生倾斜红启网,不遗余力追求“清北率”。
学校为什么要发喜报?同样是为了宣传成绩。《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录取率”“高分考生”等。但是,学校即使冒着违规的风险也要发出“高分考生”被北大录取的喜报,无疑是觉得这一成果太重要了。
简而言之红启网,从追求“清北率”到发出“清北率”的喜报,都是学校的重要“政绩”,都关系着学校的“脸面”。不难看出,一些学校对清北两校的重视,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教育评价机制。
毫无疑问,清华、北大是很多人向往的名校。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学子都想报考这两所学校,更不意味着没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不优秀,甚至没有前途。教育本来就该尊重学生的特点,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自身价值,而不是把考上某一批高校甚至某两所高校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一些中学对“清北率”的过度追求,是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体现,是“唯名校论”的极端体现。其他学生培养得再好,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就没法作为成绩宣传,因此无关紧要——这是对教育理念的扭曲,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不顾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要求报考其清华北大,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学校自身利益,这是一种教育界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考上清华北大固然好红启网,但人为赋予清华北大过高的地位,不仅对其他高校不公平,而且对清北本身的发展也未必有利。评价人才,最终还是应该回到人的本身。(土土绒)
查查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