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5年7月,一支西班牙使团造访明朝治下的福州城人人生,开创两国正式外交的先河。其中有个马丁-德-拉达的成员,后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收录进《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他在滞留的十多天时间内,仔细观察本地风土民情,还针对驻军武备的描述与评价。
尽管表达非常含蓄,还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明朝军事技术的不削。
隆庆开关后大批闽南商人得以出海贸易
早在1567年,闽南商人得益于隆庆开关的春风,终于能正大光明的出海贸易。三年后,西班牙征服者从南方的宿务、班乃岛出发,北上占据吕宋岛上的最大定居点--马尼拉。
至此,双方开启稳定交易。不断将原产自秘鲁的白银输入内地,顺便将生丝等土特产倾销出去。
1570年 西班牙人笔下的亚洲地图
不过,马尼拉市场的欣欣向荣,很快将更多势力吸引至吕宋。首先是日本地方藩主,企图到岛屿最北端的卡加延设立据点,却在1582年的交战中被西班牙人击溃。
接着是潮汕大海盗林凤,于1574年对马尼拉发起大规模偷袭。尽管功败垂成,却给兵力不足的殖民者造成很大震撼。这才想到要与明朝建立外交联系,并在第二年派遣使团造访福州。
西班牙人在吕宋遭遇到各路中日海盗势力人人生
由于明朝的制定国策限制,以及士大夫阶层的保守倾向,这次访问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成果。甚至在万年初期的官方档案中,都只有对此事件的寥寥数笔记录。西班牙人不仅没能获得留居地、港口开放权,连共同对抗海盗的想法都宣告落空。
唯一收获,便是在等待回复期间,有幸参观城楼、主干道与军械库。
明朝时期的福州城地图
首先是在城市风貌方面,作为省会的福州还是给马丁留下深刻印象:
此城是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最大的城。据我们所知,有15万户,而且是福建省的省会。它周围全是粗大理石筑的城墙,约三寻高、四寻宽。全城房屋用方石建造,屋顶用瓦,有的地方有很深水渠。
城内有很多水道,像墨西哥城,船只装载必需物品由此进出。它有4个大郊区,我们进入的那个郊区有2里格长,他们告诉我们说其他郊区更大。
福州水网密布让西班牙人想到墨西哥城
大街很宽,都有许多牌坊。有的用石头精心建造人人生,有的用木头,因为每位大人物都以留下这样一座牌坊作为纪念而引以为荣。上面就刻着他的名字和建造年代,以及他完成的丰功伟绩。
这些大街是作为市场使用,街上售卖各种肉、鱼、水果及蔬菜,也有摆摊的出售书、纸、刀、剪、帽、鞋、草鞋等等。
因为这些大街很宽,中间有足够的空地,摊子和屋舍之间有余地可以通行。其他街道则全是肮脏的小巷。他们的大路铺着石板,还有建造良好的石桥。
福州的街道和商业氛围给西班牙人留下不错印象
一旦涉及军事内容,马丁的真实评价就下降几个层级:
城墙是铺砖的,有很多穹窖。每个穹窖都写上负责修缮的队名,每队大约有10人。这些人负责修理他们管的这段城墙,如墙顶或别的部分坠毁了的话。
沿城墙一定距离,有一所带阁楼的房子,这是在围城时用作哨所或守卫。其中写有队长名字,他要和他的手下人负责修缮。
福州的城墙和火炮在西班牙人看来都比较落后
在福州的城墙,一个守卫处和另一个之间的距离是100步左右,约17、20或22个穹窖。别的城镇也类似。
他们的炮极为低劣,因为只有小铁炮在城墙上。他们既无棱堡,也无高台用来安置炮,兵力都集中在城门。
明军的各类长柄武器总能给观察者以深刻印象
他们的兵器是火绳枪、钩枪、矛、戟,及其他带柄的武器。有的装上弯刀,另一些制作得像镰刀用以砍腿,还有一些有三个尖。此外,还有刀和盾。
他们打仗时使用弓箭,骑兵和步兵都使用。这些射手每月操练、箭法娴熟。我们在福州见过一次操演,两名将官各带领大约600人。他们在操演中动作那样迅速和熟练,令人惊叹!但他们的移动并不像我们那样排成整齐队形,而是成群地拥在一起!
明军弓箭手的混乱队形也让西班牙人感到惊讶
显然,这类基于直观感受的目测,往往比典章制度更反应实际情况。作为省级首府,福州必然需要按额定规格,修建超过普通城镇的完备设施。但火药武器严重滞后,不仅限制进攻水平,也能反过来阻碍防御升级。以至于驻军仍是冷兵器居多,呈现出非常典型的中世纪特征。少量火绳枪,以及来源复杂的小口径炮,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整体面貌。
需知,马丁时期的西班牙战舰,早已普及后来让明军垂涎三尺的红衣大炮。后者若想接触、购买、装备这类近代化武器,还需要再等上半个世纪......
(全文完)
查查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